坚定信心、干字当头,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
——2024年河北经济观察
9月29日,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通车。用协同的办法打造畅通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现“加速跑”。
时间的刻度里,蕴藏着生长的力量。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
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奋发进取、干字当头,加力提效实施中央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有底气、有支撑、有信心。
这一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我省粮食总产量781.8亿斤,创历史新高。前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一年,重大战略走深走实。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京津冀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不断强化,机遇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红利。
这一年,“两新”政策落地见效。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全面推开,前11月全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4.8%。截至12月18日,全省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679.8亿多元。
11月29日,唐山港曹妃甸港区,船只在航道上航行。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协同发展纵深推进
10月14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启动区雁翎大街办公楼正式办公;11月6日,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揭牌成立。
一家央企“明星”、一个“国字号”创新联盟,引来一条产业链。如今,54家空天信息领域企业及多个创新平台奔赴雄安,未来产业版图有序铺展。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牵住“牛鼻子”,雄安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作用进一步显现,央企在雄安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
京津冀,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牵手十年,这项历史性工程面临新课题:如何进一步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同向发力打造发展动力源?
5月11日至12日,2024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天津举行。随着“要事有统筹、任务有督办、落实有专班”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工作跑出加速度。
11月22日,分为北京顺义、天津武清和河北廊坊三个园区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开园,力争在3至5年内形成千亿元产业规模。
京津冀共同打造6条重点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产业保持较快增长。今年1至11月,我省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增长1.6倍,368家机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5%。
优势互补、握指成拳,协同发展气象万千——
厂通路潮白河大桥通车,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二期工程开工,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
首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亮点纷呈,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等4个共建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创新催生发展新力量。
京津冀医联体增至70个,河北蔬菜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超过四成。
大协同,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示范区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9月29日,车辆行驶在厂通路潮白河大桥上。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资料片)
产业经济攀高向新
2024年,河北产业创新发展喜讯连连——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显示,河北省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在城市算力分指数排名上,廊坊市、张家口市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
东方物探独立完成的“陆上宽频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河北在该奖项上实现主研项目一等奖零的突破。
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在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投产。从直接还原铁、特材到汽车板钢坯,氢冶金链条不断延伸。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河北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缘新而变,传统产业活力焕发。
河北太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冲进了2024中国企业500强。该公司以引进ESP(无头带钢轧制)生产线为环保绩效创A重要举措,累计开发出20多种精品钢,销售额占到全厂总销售额的五成以上。
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河北推动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钢铁环保绩效A级企业数量全国第一,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成立燕赵钢铁实验室,这也是国内首个聚焦钢铁领域研究的省实验室。在全国率先聚焦特色产业集群推进“共享智造”,争创国家中小特色产业集群17个。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今年,我省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省属国企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十万企业上云目标提前实现。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掌握碳化硅单晶制备关键技术,今年4月,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登上胡润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领跑产业新赛道。包括同光股份在内,我省共有4家企业跻身全球独角兽榜。
以“含新量”提升“含金量”。石家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及保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三个集群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全省风光发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
从新出发,未来产业潜力无限。
不久前,石家庄装备制造产业园传来好消息——继获批全国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后,又成功获批华北地区最大无人机试飞空域。
围绕空天信息产业、先进算力产业、基因和细胞产业、绿色氢能产业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今年前11个月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3.2%。
向新而行,向上攀登,燕赵大地创新气息正浓。
5月8日,唐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对“双盲”评审全流程进行数字见证。河北日报记者郝东伟摄(资料片)
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盲抽”评标专家、“盲评”技术标暗标。今年10月,邢台市信都区皇台底中学新建学生宿舍楼施工项目竞标。初来乍到的北京华磊艺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与多家企业竞争中胜出,顺利拿到这个标的额1100多万元的项目。
河北持续深化“双盲”评审改革,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引来各类经营主体点赞。
这一年,河北的营商环境改革在积极探索中实现多点突破。
第一批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全面落地实施,全省12345热线接通率、话务员服务满意度稳定在99%以上,邢台市“入企扫码”执法模式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市场化举办数字经济博览会、廊坊经洽会开辟展会新模式……
良好营商环境吸引企业用脚投票河北。截至11月底,全省经营主体总量达887.20万户,同比增长4.44%。
改革,既要有“破”的胆识,又要有“立”的作为。
截至11月底,河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各类制度创新成果207项。其中,4项成果先后入选国务院发布的改革试点经验和商务部发布的“最佳实践案例”。
走稳改革之路,扩大开放之门。
多瑙河畔,“一座钢厂幸福一座城市”的故事续写新篇。今年,河钢—贝尔格莱德大学钢铁绿色制造联合实验室揭牌,致力于把联合实验室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典范,推动河钢塞钢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
今年前11个月石家庄国际陆港开行中欧班列672列,武安新峰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埃及200万吨热轧卷板项目签约,德龙钢铁印尼钢厂顺利达产……河北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共赢发展新空间。
向海发展、向海图强。
河北港口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的海洋。1至11月,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2.66亿吨,居全国沿海省份第4位,其中唐山港稳居全球第二大港口地位。
以开放促发展,河北外贸质升量稳。1至10月,我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11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其中,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同比增长1.3倍,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470.4亿元,同比增长11.1%。
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民宿、农家乐、小吃街……村里业态越来越多,乡亲们吃上‘旅游饭’,钱包鼓起来了。”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孙振泽喜上眉梢。
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河北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事正得到解决。提高教育、社保、养老、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我省20项民生工程已全部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大港候鸟栖息地让河北有了首张世界自然遗产名片,向世界打开美丽河北的“生态之窗”。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87种,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
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我省进一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健全参保长效机制,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我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提质工程,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00所。
一个个民生故事,透着温暖与幸福。
时隔一年多再看涿州市刁窝镇万全庄村,村里新修了道路,受灾村民搬进新居,这个位于兰沟洼蓄滞洪区的村子实现了蝶变新生。
风雨之后见彩虹。我省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各项任务基本完成,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滑滑张家口的冰雪,吹吹秦皇岛的海风,听听石家庄的摇滚……一个个动感的身影折射出河北文旅市场的生机和活力。“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已辐射全国,拓展到海外。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河北经济航船即将开启新的一程。
河北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干字当头,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米彦泽 贾楠 郝东伟)